展覽
01
見幽覓微
日期
時間
場地
策展論
在兩幕之間,有一片空間,讓觀眾以想像探索未知。
在兩岸之間,有一片港灣,水中蕩漾不斷變化的影像,與歷史片段互為映照,待觀眾賦予意義。
在生活的營營役役與城市的集體記憶之間,我們淡忘了甚麼,任它遺失在時間的洪流?在每一片空間之中,你會想起甚麼,使你渴望重新賦予色彩?
是次展覽由策展人吳子昆領航,邀請藝術家陳沁昕、馬琼珠和鄭波,一同探索在生命中各種縫隙中所錯過的一事一物。
陳沁昕的作品帶領觀眾潛入深海裡一探究竟,以海床上變化多端的景象和物體,連結不同的日常生活體驗。她的創作常在具象與詩性、意識與無意識之間遊走,讓觀眾在想像世界裡自在遨遊。
馬琼珠曾於坪洲居住,每天也要乘船渡海,沐浴在地平線的風光之間。近年,離開香港,遊歷世界各地,漸漸迷上水平移動時的視角、節奏與動態。她將眼前景象逐一記錄下來,希望透過這件作品,將各地不同的海岸風景,與心中念念不忘的海岸光影並置。
鄭波近期的作品源於對大自然的靜謐觀察,讓觀眾重新探尋人類在所居住的石屎森林與自然之間的羈絆。在人與植物、大自然與城市、往昔與現在之間,我們因習以為常而錯過了甚麼?在這作品中,我們藉着日常可見的果實,憶溯開花植物的本源。我們種下的因,結出了甚麼果?
吳子昆結合各種攝影與電腦生成的圖像,建構出一片抽象景觀,在熒幕與熒幕、虛擬與真實的港口及兩片海岸之間,勾勒往昔記憶的輪廓。
本展覽特設體驗活動——潮汐之旅「臆想的回聲」,觀眾可乘船在兩岸之間航行,臆想關於海港的架空歷史。這場集視覺與聽覺的旅程由從事戲劇創作多年的賴閃芳及其團隊悉心製作,為大量資料蒐集及研究後的成果。旅途中,觀眾可細聽由定居香港多年的跨界藝術家Shane Aspegren打造的音效,眼觀LED屏幕上的移動影像、耳聽原創聲景,享受身臨其境的視聽饗宴。
參展藝術家從實體、意識、時間及空間上汲取靈感,藉着創作,探尋各種失落的關係、記憶和喻義,讓觀眾發揮想像力,重新發現生活之美。
策展人暨藝術家
吳子昆
多媒體藝術家及設計師,同時為yucolab 聯合創辦人及執行創意總監。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 2000年獲得英國中央聖馬丁藝術設計學院碩士學位,並開始將新媒體技術應用於藝術、商業展覽和博物館等不同領域。作品探索媒體技術及空間對人類感知的影響。
藝術家
陳沁昕的作品多以裝置、錄像及雕塑的形式呈現。陳氏熱衷鑽研虛構與真實之間的模糊界限,探索日常生活中有關邊緣性和二元性的觀念,從而在作品中創造出一個不確定的物理和心理空間。
作品常用並置的手法將一對相似的物體置於一個場景內,展開一種對視覺現實的多面性的積極思索,以隱喻、戲仿、幻想和想象的方式把宏觀和微觀的宇宙結合在一起。她喜歡捕捉、改變和闡述由精神和情感破裂引起和經歷的近乎無意識的狀態。
陳氏於2012年獲得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藝術文學士(主修雕塑),於 2014 年獲得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視覺藝術文學碩士學位。
從事繪畫、攝影及裝置藝術,於2001年獲香港藝術學院 / 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藝術文學士學位及2002年獲英國列茲大學視覺藝術碩士學位,主修女性主義理論與實踐。曾在香港舉辦多個個展,並於2007年和2012年分別獲得亞洲文化協會利希慎基金獎助金及香港當代藝術獎青年藝術家獎。其系列作品《數字靜上》(2012)於2013年為香港藝術館收藏及系列作品《去年》(2015)於2020 年為三藩市現代藝術博物館收藏。
出生於北京,現於香港大嶼山生活。他於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取得視覺文化研究博士學位,自2013起,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任教。
透過繪畫、舞蹈、影像,鄭波嘗試重啟人類與植物在美學、情感、政治層面的親緣,認為藝術並非由人類創造,而是源於萬物生機。他的生態藝術實踐標志著正在萌發的、超越國界的地球原住性。近期作品包括杜拜賈米爾藝術中心的「藝術家之園」委約項目《Samur》 (2023) 、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呈獻的森林舞蹈影像《春之祭》(2022)、在德國Gropius Bau美術館舉辦的個展「萬物社」(2021),及香港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呈獻的《生命如此艱難,何必搞得這麼簡單?》(2021)。曾參加多個大型國際展覽,包括悉尼雙年展(2022)、利物浦雙年展(2021)、橫濱三年展(2020)等。
製作團隊及贊助
香港藝術發展局
信和集團
展城館
天星小輪有限公司
吳子昆
陳沁昕
馬琼珠
鄭波
Shane Aspegren
賴閃芳
李文軒
吳子昆
連思蒂
羅逸文
李國浩
譚建業
石嘉樂
潘曜林
蕭文豪
林彩群
李國威
呂偉森
MAJO
Moving Image Studio
香港藝術發展局有權增減、更換演出者或更改已公布的節目。如有爭議,香港藝術發展局保留最終決定權。
香港藝術發展局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節目內容並不反映本局之立場或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