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
03

过化存神

日期

2024.03.16 星期六04.07 星期日

时间

12:0019:00
(逢星期一休馆; 免费入场)

场地

展艺馆
黄竹坑业勤街39号Landmark South 地下高层

策展论

人工智能科技(AI)近年高速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重大变革,其影响力之巨堪比互联网诞生及工业革命崛起。「过化存神」(Beyond the Singularity)以人工智能的多变和复杂性为叙事核心,突显其现世影响和未来巨大潜力,同时提出人工智能在伦理、社会、经济和法规层面所引起的巨大波澜。作为香港首个匯聚不同艺术家运用人工智能进行全新创作的展览,本项目旨在建立技术应用的基准,在人工智能日渐渗透艺术领域的时代背景下,探索人机协作的最佳方式。  

本展览以「过化存神」为题,取材自杰克.丹恩(Jack Dann)和加德纳.多佐伊斯(Gardener Dozois)所编辑的科幻故事选集。该书收录了1960年至2004年间出版的文本,展望未来超智能系统进步至人类无法触及的高度,对文明掀起一场难以预计的变革。「奇点」(singularity)一词最初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于1915年提出,用以描述黑洞中心具无限密度和重力的特性。随后,此概念获数学家约翰.冯纽曼(John von Neumann)採用,再经科幻作家弗诺.文奇(Vernor Vinge)普及,假设未来当人工智能的自我进化臻至无限,将引发何等前所未见的变革。2005年,电脑科学家兼未来学家雷蒙.库兹维尔(Ray Kurzweil)在其着作中亦引用了「奇点」一词,预测电脑智能将在2045年超越人类,在各个领域发动人类目前无法想像或预料的突破。  

在2024年的今天,「奇点」这一概念已超越科幻小说的臆想,逐渐成为可能的现实。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惊人,不久的将来会在医疗、金融、交通和娱乐等各个领域中广泛应用,挑战传统标准。人工智能颠覆了工作的性质、安全性和人类认知,它的存在引起了不少重大议题,包括工作岗位取替、资讯隐私及伦理决策能力等。例如,人工智能自动化具备可长时间工作、免于患病以及毋需支薪等优势,会成为许多行业的劳动力来源。随着人类步入电子时代,数码资料渗透了生活每个角落,我们无可避免要为未来几十年的庞大社会变革未雨绸缪。  

人工智能不仅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亦彻底重塑了艺术的面貌。人工智能为艺术家提供了实验工具,突破艺术的界限;这项技术可以生成影像、作曲、写诗、撰写艺评及创造沉浸式体验,可以成为新晋的创作伙伴,启发创意。人工智能演算法能够无限生成多样化而独特的作品,引发我们对艺术本质和定义作出深入思考。人工智能可否取代艺术家一直是个变化多元、与日俱新的议题,虽然合理质疑和否定声音一直存在,但人工智能以空前手法改革艺术创作的潜力,同样有目共睹。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的成长,在可见未来仍然是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  

本展览滙聚了在不同领域各擅胜场的艺术家,涉猎范围包括水墨艺术、西方绘画、摄影、音乐、作词、表演及艺评等,当中大部份都不常运用科技创作。随着多个月来的指导、工作坊及与人工智能顾问的合作,本展览深入剖析人工智能如何循着不同路径,在艺术家现有的创作基础上突破界限。这种以过程为本的创作手法与展览的核心概念紧紧扣连,目的希望探索艺术的本质,以及智能技术是否能否能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和创作。综观整个过程,艺术家提出了许多哲学问题,包括语言的限制、人工智能对文化的影响、现实与人工的模煳分野、着作权、自由意志、人机协作、艺术原创性,以及人工智能的固有限制等议题。  

藉着是次展览,我们见证艺术家、人工智能顾问和智能技术碰撞交匯,其角色日益交织,一举颠覆了艺术界的传统框架。这种协作模式形成一个独特的三角关系,重塑了我们对着作权的理解。艺术如要融合人工智能生成的技术,需要艺术家的技术专长;同时,受人工智能演算法的驱动电脑技术,亦有赖程式设计师的积极参与和诠释。此外,人工智能顾问提供的指导和实用技巧,亦促进了艺术家与智能技术之间的繁复互动。艺术家与人工智能顾问的交流不仅重新形塑了艺术的创作模式,也模煳了艺术创作上的既定角色划分。这些交错激发了有趣的思考:人工智能顾问会否被视为是这些展品的真正艺术家?又或者,人工智能就是这次展览的艺术家?  

作为策展人,我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均面对崭新的困难与挑战。这次展览透过採用复杂的协作体验重新定义策展方式,丰富了人机之间的互动性,就策展手法深入研讨。回顾如此种种,如果没有直接与人工智能顾问合作,这一切不可能成事。这次展览的方方面面,不单由我个人所决定,更受到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顾问与艺术家的创意贡献所左右。在整个策展过程中,我与参展艺术家、设计师和人工智能顾问一起不断学习操作不同工具。从展览的纲领、策展主题、艺术作品、视觉设计到宣传物品,几乎都是由人工智能直接生成或协助生成的,是一次破格创新的策展方法实验。  

由衷感谢香港艺术发展局提供这个平台,让我得以深入探索艺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交融。我亦衷心感激参与本项目的艺术家、人工智能顾问和展览设计师,他们勇于学习、摆脱固有框架,就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未来的深远影响提出重大反思。是次展览期望成爲广大新论述的滥觞,随着人工智能科技日繁、逐渐深入人类生活的每个层面,一连串发人深省的问题亦已浮现。人类创意的未来将何去何从?随着智能技术更趋智能和自主,我们对艺术的了解和表达将如何蜕变?期待你加入我们,在「过化存神」的旅途上一同深思。  


(上述为人类创意和人工智能书写的协作成果。原文以英语撰写。)

策展人

梁学彬

艺术家、策展人及艺术文化研究学者。

在2003年,梁学彬获颁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美术学位荣誉院士。在过去数十年,梁氏推动并参与多个媒体艺术计划,内容包括展览、工作坊、讲座、出版、网络计划及专题讨论会,当中包括《录像艺术四十年》、威尼斯双年展国际建筑展、《时间测试:国际录像艺术研究观摩展》、电子艺术交流协会艺术节、《彼岸观自在》、Loop巴塞罗那、《平行世界》、China Remixed、Clockenflap和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众筹项目。梁氏现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助理教授。

艺术家

陈育强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及后于美国密西根州鹤溪艺术学院取得艺术硕士学位,1989年始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任教艺术课程,负责教授本科及硕士创作课程。及后,亦于2019至2021年间任香港艺术学院署理院长。

1961年出生,毕业于香港大学英国语文及比较文学系,其后参与多种媒体工作。1992年移居荷兰;2011年获阿姆斯特丹大学传媒学院博士学位,回港加入浸会大学,现职人文及创作系教授。1989年发表第一首词作,书写歌词及其他文字创作至今,出版一千多首词作,以及文集《突然十年便过去》丶《7749》丶《假如我们甚么都不怕》丶《纸上染了蓝》丶《一个身体,两个人》,曾获多个词作及其他文学奖项。近年亦参与舞台及视觉艺术创作。

徐沛之博士,1980年生于香港,师从翟仕尧老师及王冬龄教授。先后获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学士、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硕士及博士学位。

徐氏曾任职于多间大学及中国嘉德(香港)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中国书画部。现为甲子书学会执行委员(学术)以及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研究员。

徐氏于2012年获香港当代艺术奖的「青年艺术家奖」及于2015年获香港艺术发展奖「艺术新秀奖(视觉艺术)」,并于2015、2018及2020年三度入选「杰出亚洲艺术奖」。徐氏的作品获香港艺术馆、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及私人收藏。

香港概念艺术家,于2013年获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学士学位。她的作品通过对哲学、艺术史、文化、多变的社会政治环境、互联网和新科技等的研究来反思二十一世纪所面临的问题。她所创造的观感体验,以幽默和强烈好奇心的二元论所连接。她的创作包括装置、绘画、录像作品、YouTube视频、栋笃笑和Instagram滤镜等。其作品曾于世界各地展出,包括洛杉矶、伦敦、北京、达拉斯、里斯本等。

*艺术家肖像及简歷由德萨画廊提供

香港理工大学摄影设计系一级荣誉学士毕业,曾任教于香港理工大学及香港艺术学院。现为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任客席讲师。

作品曾于巴黎、柏林、纽约、多伦多、香港及中国多个城市展出,同时被香港艺术馆、香港文化博物馆、香港城市大学及私人收藏。苏氏亦和多个知名国际品牌合作摄影计划如 Louis Vuitton、United Colours of Benetton、Fujifilm及 Olympus 等。

1995年获得亚洲文化协会颁发奖学金,1998年获香港艺术发展局视觉艺术发展奖,1997及1999年获香港专业摄影师公会评审奖及七个金奖,2001年获香港当代艺术双年奖,最近于2023年获得第17届香港艺术发展奖「艺术家年奖(视觉艺术)」。

自由撰稿人,具设计及文化人类学背景,从事香港设计、艺术和视觉文化研究。2002至2011年间,任职亚洲艺术文献库研究部。「民间博物馆计划」联合创办人,致力揭示民间创意,被忽略的故事和日常。文化苦力上身,在思考与劳动的辩证之间,诘问可以为文化做什么。评论文章见于《art plus》、《Yishu: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亚洲艺术文献库网站、 国际艺评人协会香港分会网站等。

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2023年夏季,黄进曦在牛津大学耶稣学院担任驻校艺术家及访问艺术研究员。

风景是黄氏画作中的关键词。他的早期作品取材于虚拟游戏的景观,以强调虚拟世界的视觉冲击。近年,他持续到香港的郊野远足并在户外写生。基于速写,记忆并添加个人想像,他的作品展现了旅行的感觉并揭示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黄氏的画作被本地和海外的私人收藏家,以及如牛津大学耶稣学院,香港艺术馆,香港置地和太古集团等机构收藏。

自由身剧场工作者,毕业于香港演艺学院,主修表演,曾为爱丽丝剧场实验室全职演教员。

凭陈裕恆作品《如常⋯》获第14届香港小剧场最佳男主角,在学期间亦凭 《禁色》获颁杰出演员奖,并获奖学金前往伦敦皇家中央演讲和戏剧学院及美国德州理工大学进行交流。

前进进戏剧工作坊三年共桌计划成员之一。

自由身戏剧工作者,涉猎编、导、戏剧评论、作词等岗位。先后毕业于香港大学及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

凭毕业作《金龙》获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杰出导演奖,并获提名香港舞台剧奖最佳导演(喜剧/闹剧)、提名香港小剧场奖最佳导演,及提名国际演艺评论家协会(香港分会)剧评人奖年度演出奖。

同时为前进进戏剧工作坊三年共桌计划成员之一及剧场方程式创办人之一,主力编导。

郭孟浩,号蛙王,1947年出生于广东,香港长大。1980至1984年赴美国纽约艺术学生联盟深造,游艺纽约15年,至1995年返港定居。自1967年起,郭氏于世界各地从事观念、行为、雕塑、绘画及装置等超过5,000项艺术活动,蛙迹遍及世界各地展出。

郭氏的艺术主张为「任次元,蛙玩临」——以蛙为主题创作,不断探索多元化综合媒介,体验「艺术即蛙」。由平面「二次元」开始推进,经绘画、浮雕、圆雕、环境、空间、时间、发生、即兴以至行为总体,再回归随意性、平常心的「任次元」,意为任何形、量、媒介、意念、维度皆可创作,提出「时间即艺术」、「游戏即艺术」的理念。

蛙后赵显才于韩国出生,现居香港和韩国。赵氏1987年毕业于韩国德成女子大学艺术系;1992年获韩国东国大学艺术教育专科教育学硕士。

她的创作媒介涵盖绘画、影片、装置、摄影和行爲艺术等。赵氏与蛙王于1997年结婚后,二人于世界各地合作制作了许多艺术项目和国际艺术展览,包括香港、北京、柏林、伦敦、首尔和新加坡等。她亦曾担任2011年威尼斯双年展香港馆助理策展人。

1990年获仁川美术大展大奖(韩国)和第四届海洋艺术节大奖(韩国);1992年获第四届国际亚欧艺术双年展「和平与友谊奖」(土耳其);1999年获香港视觉艺术节、香港艺术馆及香港视觉艺术家联合会颁发的「香港视觉艺术家奖」。

由陈敬元和黄荣锋于2020年组成的艺术家二人组。以陈氏祖母家九龙城的旧公共屋村命名,真善美村将他们的实践植根于当代灵性,将发现的物体、环境和身体转化为共生共融的容器。他们以扬升的多重定义,穿梭于集体酷儿次文化、恋物和超人类主义的维度中。

他们曾在大馆当代美术馆、香港巴塞尔艺术展、香港艺术中心、录映太奇等展出作品和放映录像。2021年,在香港组织了表演平台和展览《活体洞》。

*照片由PHD Group提供

人工智能顾问

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其后创立了制作公司 Arctic,合作客户包括匯丰、Philips、Accenture及Ricoh等。

作为多媒体工作者,他涉猎不同范畴,包括商业及独立影像制作、网络媒体、生成式人工智能、虚拟实景影像及应用程式开发等。他曾任「录映太奇」董事局成员及大学客席讲师,并创办了提供数码媒体科技应用培训的教育企业Let’s Create Academy,致力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于数码媒体及创作领域的应用与普及。

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理学士。作为一名互动媒体工程师,他对人机互动和多媒体技术深感兴趣,并致力探索计算媒体在剧场中的潜力。

凭藉在程式编码方面的专业知识及对创新的关注,江氏参与制作了众多展览和互动装置作品。他精通生成式人工智能(包括Stable Diffusion 和 MidJourney技术),以及创造沉浸式混合现实体验。

制作团队

主办主办

香港艺术发展局

策展人策展人

梁学彬

艺术家艺术家

陈育强
周耀辉
徐沛之
麦影彤二
苏庆强
黄小燕
黄进曦
陈子丰、卢宜敬
蛙王和蛙后
真善美村

项目统筹项目统筹

蔡雪儿

人工智能顾问人工智能顾问

陈家明
江景先

平面、空间设计及建筑平面、空间设计及建筑

NNNNNNN.co

创作总监创作总监

郑智礼

空间设计空间设计

陈靖筠
乐颖诗

平面设计平面设计

金贞彤 
蔡佳佳

影片摄影影片摄影

Moving Image Studio

《剧本医生》《剧本医生》

鸣谢 

前进进戏剧工作坊

《62岁做唱作人唔得咩》《62岁做唱作人唔得咩》

艺术家语音人工智能
伍卓贤
声音技术支援
VX Real Limited
配乐
唐毅
影像支援
吴佩璇
资料搜集
陈思朗
王乐仪

《寻找艺评:无写之写》《寻找艺评:无写之写》

录像制作

姚妙丽
钟咏珊
资料整理

许嘉荍

林咏思

杜泳岚
*特别鸣谢亚洲艺术文献库协助是次项目。

  • 香港艺术发展局有权增减、更换演出者或更改已公布的节目。如有争议,香港艺术发展局保留最终决定权。

  • 香港艺术发展局支持艺术表达自由,本节目内容并不反映本局之立场或意见。

    1. 展览场地开放时间为下午12时至晚上7时正(逢星期一休馆)。
    2. 免费入场。
    3. 12岁以下小童须时刻由成年人陪同,以策安全。
    4. 请勿推撞、摇动、倚靠或攀爬展览棚架,以免发生意外。
    5. 请勿在展场内奔跑或嬉戏。
    6. 除特别指引外,请勿触摸任何在展场内的艺术品。
    7. 场内设有互动专区供观众参与,如有需要,可寻求工作人员协助。
    8. 场内不准饮食。
    9. 展场欢迎非商业用途之拍摄,但请勿使用闪光灯、自拍棒或脚架,以免干扰其他参加者。
    10. 展场禁止兜售、散发广告、宣传品或其他商业行为。
    11. 场地不提供车辆停泊服务及行李寄存服务,敬请避免携带大型物件。
    12. 根据个人资料(私隐)条例第十八、二十二及附表一载列的第六原则,申请人有权要求查阅及更正申请表内所提供的个人资料。申请人所提供之个人资料将只用作是次活动之内。
    13. 参加者将有可能被拍摄及录影,其用途包括存档、上载到本局、合作伙伴或艺术家之网页、社交平台、出版刊物及宣传单张等。所有相片及片段只会用作推广用途。
    14. 如活动过程中出现意外(如恶劣天气、路面事故及特别事故等),本局将以安全为先,活动或会按照情况而被暂停、延迟或取消。任何突发情况,如身体不适或紧急事项,请即时通知在场工作人员,以作安排及协助。
    15. 请理解,你的参与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均由你个人自行承担。在适用法律允许的最大范围内,你将承担与你个人的人身伤害相关的一切风险。此外,你同意免除和解除就你的参与而发生的或与你的参与相关的任何及一切对本局的申索或诉讼因由,无论该等申索或诉讼因由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亦无论其是因本局疏忽还是其他原因造成的。
    16. 任何人士不遵守本参观须知,或做出不安全、违法或不检的行爲,可能会被拒入场或要求离开展览。
    17. 本局保留是次活动的最终决定权,任何有关活动的临时改动或消息,将以本局公布为准。
  • 8号或以上热带气旋警告信号及黑色暴雨警告信号 

    • 若警告信号在上午9时后悬挂或发出预警,展览将不会开放   ,并于警告信号取消后两小时后重新开放。
    • 如当天下午5时后警告信号仍然生效,当日展览将不会开放。
    • 若信号在展览期间生效,当日展览将会暂停开放,并在安全情况下安排参观人士离开。
    • 主办者/策划单位将视乎天气情况,于安全情况下继续进行活动,并保留权利取消恶劣天气下的任何活动。请于当日留意计划的Facebook专页或Instagram (@arts.tech.exhibition)发布的最新活动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