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
01
见幽觅微
日期
时间
场地
策展论
在两幕之间,有一片空间,让观众以想像探索未知。
在两岸之间,有一片港湾,水中荡漾不断变化的影像,与歷史片段互为映照,待观众赋予意义。
在生活的营营役役与城市的集体记忆之间,我们淡忘了什么,任它遗失在时间的洪流?在每一片空间之中,你会想起什么,使你渴望重新赋予色彩?
是次展览由策展人吴子昆领航,邀请艺术家陈沁昕、马琼珠和郑波,一同探索在生命中各种缝隙中所错过的一事一物。
陈沁昕的作品带领观众潜入深海里一探究竟,以海床上变化多端的景象和物体,连结不同的日常生活体验。她的创作常在具象与诗性、意识与无意识之间游走,让观众在想像世界里自在遨游。
马琼珠曾于坪洲居住,每天也要乘船渡海,沐浴在地平线的风光之间。近年,离开香港,游歷世界各地,渐渐迷上水平移动时的视角、节奏与动态。她将眼前景象逐一记录下来,希望透过这件作品,将各地不同的海岸风景,与心中念念不忘的海岸光影并置。
郑波近期的作品源于对大自然的静谧观察,让观众重新探寻人类在所居住的石屎森林与自然之间的羁绊。在人与植物、大自然与城市、往昔与现在之间,我们因习以为常而错过了甚么?在这作品中,我们藉着日常可见的果实,忆溯开花植物的本源。我们种下的因,结出了甚么果?
吴子昆结合各种摄影与电脑生成的图像,建构出一片抽象景观,在荧幕与荧幕、虚拟与真实的港口及两片海岸之间,勾勒往昔记忆的轮廓。
本展览特设体验活动——潮汐之旅「臆想的回声」,观众可乘船在两岸之间航行,臆想关于海港的架空歷史。这场集视觉与听觉的旅程由从事戏剧创作多年的赖闪芳及其团队悉心制作,为大量资料蒐集及研究后的成果。旅途中,观众可细听由定居香港多年的跨界艺术家Shane Aspegren打造的音效,眼观LED屏幕上的移动影像、耳听原创声景,享受身临其境的视听飨宴。
参展艺术家从实体、意识、时间及空间上汲取灵感,藉着创作,探寻各种失落的关系、记忆和喻义,让观众发挥想像力,重新发现生活之美。
策展人暨艺术家
吴子昆
多媒体艺术家及设计师,同时为yucolab 联合创办人及执行创意总监。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 2000年获得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硕士学位,并开始将新媒体技术应用于艺术、商业展览和博物馆等不同领域。作品探索媒体技术及空间对人类感知的影响。
艺术家
陈沁昕的作品多以装置、录像及雕塑的形式呈现。陈氏热衷钻研虚构与真实之间的模煳界限,
探索日常生活中有关边缘性和二元性的观念,从而在作品中创造出一个不确定的物理和心理空间。
作品常用并置的手法将一对相似的物体置于一个场景内,展开一种对视觉现实的多面性的积极思索,以隐喻、戏仿、幻想和想象的方式把宏观和微观的宇宙结合在一起。她喜欢捕捉、改变和阐述由精神和情感破裂引起和经歷的近乎无意识的状态。
陈氏于2012年获得澳洲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艺术文学士(主修雕塑),于 2014 年获得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学院视觉艺术文学硕士学位。
从事绘画、摄影及装置艺术,于2001年获香港艺术学院 / 澳洲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艺术文学士学位及2002年获英国列兹大学视觉艺术硕士学位,主修女性主义理论与实践。曾在香港举办多个个展,并于2007年和2012年分别获得亚洲文化协会利希慎基金奖助金及香港当代艺术奖青年艺术家奖。其系列作品《数字静上》(2012)于2013年为香港艺术馆收藏及系列作品《去年》(2015)于2020 年为三藩市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
出生于北京,现于香港大屿山生活。他于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取得视觉文化研究博士学位,自2013起,于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任教。
透过绘画、舞蹈、影像,郑波尝试重启人类与植物在美学、情感、政治层面的亲缘,认为艺术并非由人类创造,而是源于万物生机。他的生态艺术实践标志着正在萌发的、超越国界的地球原住性。近期作品包括杜拜贾米尔艺术中心的「艺术家之园」委约项目《Samur》 (2023) 、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呈献的森林舞蹈影像《春之祭》(2022)、在德国Gropius Bau美术馆举办的个展「万物社」(2021),及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呈献的《生命如此艰难,何必搞得这么简单?》(2021)。曾参加多个大型国际展览,包括悉尼双年展(2022)、利物浦双年展(2021)、横滨三年展(2020)等。
制作团队及贊助
香港艺术发展局
信和集团
展城馆
天星小轮有限公司
吴子昆
陈沁昕
马琼珠
郑波
Shane Aspegren
赖闪芳
李文轩
吴子昆
连思蒂
罗逸文
李国浩
谭建业
石嘉乐
潘曜林
萧文豪
林彩群
李国威
吕伟森
MAJO
Moving Image Studio
香港艺术发展局有权增减、更换演出者或更改已公布的节目。如有争议,香港艺术发展局保留最终决定权。
香港艺术发展局支持艺术表达自由,本节目内容并不反映本局之立场或意见。